1 概要
原文参见蚂蚁AI平台实践深度总结
虽然原文标题是具体到一个场景产品设计和实践,但里面提到的很多东西,我认为是所有场景都能适用的普适性原则和方法,也不仅仅是对产品经理或相关岗位的人有帮助,作为整个产品开发团队里面的每一个人,如果认真学习,都会有很多收获,更容易在很多点上有共同的认知,从而提升沟通效率,发表更有价值的观点,高效快捷的达成目标。
下面摘抄了一些对我而言,比较有感触或者印象深刻的点进行记录和分析,以备自己回顾和分享。
2 产品相关
2.1 浅显交流,无法获取深层需求
好不容易能和真正的用户沟通,但是若想要获取深层反馈,就不能浅显交流。作者是这样说的: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作者给出答案如下:
总的来说两个关键点:说和做。
2.1.1 沟通方法不能完全照本宣科
因为从根本上而言,我们更应该关注沟通技能本身。想想下面这两个问题:
- 是不是只有这样一种方法,才能让客户和你深入交流?
- 是不是这种方法,能适用于所有不同的客户?
2.1.2 实际操作更容易理解
只是说,其实很多时候都会造成理解偏差。为了更进一步的理解,原文也提到,需要关注客户真实的行为和操作,如果有条件,我建议直接上手体验一下,会获得更具体和深入的理解。以标注工具为例,产品经理自己连续去标注1,2天数据试试,就知道产品好用不好用了。
2.2 浅层需求和深层需求
对于产品而言,沟通和观摩体验不是目的,而是要掌握背后的需求,作者分为两个大的方面:浅层需求和深层需求。作者对此进行了简要的说明:
在这个环节,原文提到的用户分层,和万能四步法(分类-排序-找规律-应用),有点意思。用户分层给我的感觉就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,不同人,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。而要获取深层需求,我立马想到的是5Why分析法,该方法在《丰田生产方式》一书中提到过,更根本的是要探究本质,推荐看看网文朱百宁 | 如何拥有“把握本质”的强大能力?
对于“分类-排序-找规律-应用”的具体做法,不甚了解,在网上也没有找到详尽的说明,如果有知道的,欢迎留言补充。
另外,作为AI相关产品从业者,作者提到的下面一句话个人比较认同:
我们相信,机器不能完全代替人,机器智能和行业知识、专家经验等人类智慧,一定会相得益彰、交相辉映。
2.3 “秒懂”应成为所有产品的基本准则
作者提到了这一点,并根据这一点,提供了自己的解决方案,这部分内容更适用于产品相关从业者:
如何才能做到“秒懂”呢?可以从“产品框架、术语体系、帮助指引、产品demo、统一交互”等几个方面来考虑。
但仔细一想,这套方法,根本上来说也是适用于软件开发的:
- 没有想好就编码,多半要推翻重来;
- 命名不规范和统一,不只是其他人理解成本高,过一段时间自己理解起来也很困难,久而久之就混乱了;
- 代码里面如果没有相应的注释和说明,根本不知道在实现什么需求和业务;
- MVP原则一样适用于代码实现,主线核心功能需要先开发验证。
总结而言就是要降低难度,化繁为简,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喜欢简单的事务,人性如此。 一本1000页的书,和一本100页的书供你选择阅读,两本书讲的核心点都一样,相信你会选择100页的。
2.4 产品需要验证
大家都知道重要性,但是往往做的并不够,作者提到这一点,相比也是发现了这点。
具体而言,包括几个环节,涉及到不同的人:
- 首先是开发团队要有一个演示会议,站在开发人员的角度过一遍。
- 测试人员根据需求和测试用例或者验收标准过一遍。
- 产品经理需要自己验证一遍,自己多用。这个环节被大部分人忽视了
- 对于我们公司ToB的产品而言,项目经理也是需要验证一遍的。
- 最后种子客户过一遍。
不同角色的人,需要根据需要再不同阶段参与,尽量早的参与,会尽可能让大家保持在正确的路线上,同时提升成效。
3 平台相关
难能可贵的是,作者对平台有一些自己深入的认识。作者认为好的平台应该是开放的,并具体给出了一些方法:
- 交叉链接,带曝光带流量
- 平台能力复用,杜绝浪费
- 反哺和闭环,实现共同发展
- 沉淀数据资产,创造更大的价值
- 接入开放平台,实现强强联合
这里面有些方法已经在我们的平台里面使用了,有些还没有,值得深入思考和分析。
4 其他
一些超出我猜想的内容,包括平台中的人性对抗,跨界。作者有详尽的讲解,非常不错,建议深入理解。 其中有一点:平台产品需要品牌,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,就算只是在公司内部使用,也是非常有必要。
总结
这是一篇覆盖点比较广的文章,能深深的感觉到作者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打造AI平台性质的产品,提到的很多实用方法,值得借鉴和学习,对我自己有指导作用,有些点可以更深入的挖掘,也能避免一些坑,节约不少时间,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学习、理解、活用。
前面的内容也非常符合我们产品工作要求,比如如何探求客户的深层需求,这个我们也是有深刻体会,通常用户不会有很深入思考来反馈,好一些的客户,也是基于他自身的认知来评价功能,提出需求。就像是最金典的“没见过汽车的用户,只想要更快的马车”,如果按照马车这个维度去跟进,就陷入到客户的局限之中了。
在日常沟通这块,除了具备探索深层的需求之前,也需要沟通技巧方面的沉淀,例如如何有效的拉进与客户的距离,如何快速建立信任感等常规技巧也不容忽视。
最后在平台品牌感这块,我表示非常任何,品牌是一种影响力,虽然更多面向于客户,但是面向公司内部或团队内部也同样会产生强力的影响,可以是团队中的任何人在执行产品的升级,或面向客户提供产品服务时的服务价值指南针。
具有品牌调性的产品,他们的团队成员永远都知道自己的每一步的价值是什么,这个非常有意义且重要。